财新传媒
2010年01月08日 18:41

一个八卦式访谈

《博客天下》的记者采访

1、看您最初的博客都是一些对于生活的点滴记录,包括您写论文、找工作、搬家等等,当初写博的初衷是什么?情感的抒发、表达观点?

我思维比较活跃,脑子里稀奇古怪的想法多,生活中常常无人分享,写博客成了一种很方便的表达方式,让自言自语显得不那么尴尬。

2、在写了3年多博客以后,对博客有了一个什么样的看法,另外,博客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?

应该是4年多吧。博客的好处和坏处都在于它的“...

阅读全文>>
2010年01月04日 11:51

在微小事物中获得解放

《新周刊》,年终命题辞旧迎新稿,博客里好久没有出现“情绪”这一标签了,呵呵。

Happy New Year To Everyone!

---------

09年1月我终于搬进了新公寓。

这是个有点奇怪的小区。在英国,一般中青年人喜欢住独门独院的房子,老年人才喜欢住公寓楼。因此我的邻居们情况是这样的:Daffny,86岁,寡居;Michael,78岁,寡居;楼下,Dorothy,93,寡居;Beth,96,寡居……总之整个单元的平均年龄怎么也得有75。

生活在一...

阅读全文>>
2010年01月04日 11:50

一个八卦式访谈

《博客天下》的记者采访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1、看您最初的博客都是一些对于生活的点滴记录,包括您写论文、找工作、搬家等等,当初写博的初衷是什么?情感的抒发、表达观点?

我思维比较活跃,脑子里稀奇古怪的想法多,生活中常常无人分享,写博客成了一种很方便的表达方式,让自言自语显得不那么尴尬。

2、在写了3年多博客以后,对博客有了一个什么样的看法,另外,博客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?

应该是4年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12月21日 17:34

法治何以可能

十年前中国一位政治学者提出一个概念“咨询型法治”,核心思想大致是中国需要法治,但不需要民主。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,国家威权主义者们的这个流行观念与经济放任主义者们不谋而合——虽然他们在经济观念上大相径庭,但在政治上却殊途同归,都信奉“要法治但不要民主”。

法治当然是诱人的,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:在民主不够深入的情况下,法治是否可能?最近几个拆迁案例似乎都对此打上了问号。一个例子是上海的“钉子户”潘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12月11日 13:55

俄罗斯的徘徊

柏林墙倒塌20周年纪念日那天,多国政要汇聚柏林。其中有一个可能最坐立不安,那就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。对于西方国家来说,柏林墙的倒塌意味着中东欧各国的回归,对于俄罗斯来说,却是众叛亲离的开始。20年来中东欧各国纷纷投奔欧盟、北约,当年的苏联“老大哥”今天几乎成了一个欧洲孤儿。

更令他不安的,恐怕还不是欧洲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,而是价值观念上的被孤立。在柏林接受采访时,有记者问:“今天欧洲首先是一个价值共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12月07日 12:01

热烈庆祝《民主的细节》第八次印刷

《出版人》:作为一本政论书,《民主的细节》能畅销很让人诧异,你对这样的结果有预期吗?你认为这本书受到关注的原因是什么?

刘瑜:可能我是对这本书能够比较畅销唯一不感到诧异的人。连我的编辑和出版社都很诧异,呵呵。我在找到上海三联之前,曾经有朋友帮我联系过好几个出版社或书商,最后都没有谈成,有的说我没什么名气不想出,有的说时评时效性强,现在出晚了,有的说这种小故事的体例不好,要写还是写长篇大论的比较有市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12月07日 12:00

关于“社会流动”的一个访谈

1、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在上行,即便农村子弟“跃龙门”的机会也非常多。但如今社会阶层的板结却越加明显,即底层难以上行,上层结构稳定,出现这样的问题,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找原因?

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,在允许竞争的领域,竞争已经相对饱和,在不允许竞争的领域,机会有还没有出现。80、90年代“底层上行”的机会大量涌现,和当时各个领域一个接一个的放开有关系,所以出现一片一片的“空白点”。比如允许民营汽车业出现了、允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12月07日 12:00

当他们开始用脚投票

1961年8月15号,19岁的下士舒曼在一团铁丝网边站岗,他的西边,一大堆示威者在咒骂他;他的东边,也有一大堆示威者在咒骂他。后来他回忆说:“我只是在尽责而已,但所有人都在咒骂我……作为一个年轻人,我难过极了。”可能是他眼神里的惊恐被察觉了,西边的人转而对他大喊:过来!过来!舒曼犹豫了一阵,突然把手里的香烟一扔,向西跑去,纵身一跳,越过铁丝网——     跳到了西柏林。

这是东西柏林被正式封闭的第三天。后来那道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12月07日 11:58

提问时间到

卢梭曾这样无情地打击他的邻国:英国人自以为他们是自由的,这是完全错误的,他们不过是在议员选举时自由罢了,一旦议员被选上,人们就又被奴役了,他们其实什么都不是。这个嘲讽显然针对的不仅是英国人,而且是代议民主制本身——在卢梭看来,只有直接民主才可能是真民主,而“代议”是不可能真正实现民主的。鉴于现代国家之庞大,让几千万人甚至几亿人去直接辩论、决策又几乎是不可能的,不难推断,从卢梭的角度来看,在现代国家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12月07日 11:57

请别让我消失

霍尔顿如果不是个少年,而是个中老年人,那他可真烦人。《麦田守望者》里的这位主人公,看什么都不顺眼。他讨厌学校,讨厌同学,讨厌父母。他甚至讨厌那些喜欢说“祝你好运”的人,以及那些说“很高兴认识你”的人,以及在钢琴演奏中瞎鼓掌的人。他当然还讨厌数学物理地理历史以及除了写作之外的一切学科。一个甚至无法从学习中得到乐趣的人,可真烦人。

关键是他的痛苦也没有什么“社会根源”。生活在他的时代和国家,他既不能抱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10月09日 10:01

谁比谁更中产

暑假回国时,我曾看到过电视上采访张铁林,他不断感慨他的英国女儿如何花钱节约。带她逛一趟北京的商场,得求着她,才肯买一双球鞋和一条牛仔裤;给她信用卡在英国随便花,结果她几个月下来才花了一千多人民币。最后张铁林说:其实我们国内很多人的生活水准早就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了,而我们自己很多人都不知道。

这话也许过于笼统,因为就生活水准而言,简直不存在“一个中国”:金领阶层的中国和民工阶层的中国,显然不能同日而语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9月22日 09:16

另一个高度

你肯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:在银行工作,长得一般,业务凑合,有老婆孩子,勤勤恳恳养家糊口,不爱说话,但如果开口说话,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——总之形象非常白开水,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。事实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,事实上你自己没准就是这样的人。

你能想象这个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?然后等你再听说他的消息时,据说他已经到了巴黎,正从头开始学画画,要做一个画家。 你很难想象,环顾我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9月18日 09:55

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

巴斯提亚特觉得政府资助戏剧没什么了不起的。这位法国经济学家1850年写道:不错,如果政府用6万法郎去资助戏剧,艺术消费者的偏好能得到满足,艺人的收入也会提高,这是看得见的收益;但是纳税人的口袋里被拿走了6万,他们本可以用这些钱买别的来满足其它偏好,而且推动其他行业从业者收入的提高,这是看不见的损失。谁说看得见的收益一定大于看不见的损失呢?事实上社会比政府更清楚自己的偏好何在,所以看得见的收益很可能小于看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8月26日 09:38

政治的尽头

政治的尽头是同情心,马蒂奥和朱莉娅的尽头是尼古拉。

《灿烂人生》里有一个镜头是这样的:防暴警察马蒂奥的同事鲁伊奇被左翼示威者打成了瘫痪,马蒂奥在哥哥尼古拉家悲愤地说起这事,尼古拉的妻子朱莉娅,一个激进左翼分子,当时就不干了。

“太糟了,你站在错误的一方。”

“你肯定?那什么是正确的?穷人的一方算是正确的吗?”

“对。”

“鲁伊奇比你更懂什么叫贫穷。他是个穷人,把他打成植物人的人却不是。我们在这里吃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8月13日 09:03

谢谢收看

本来想写国内电视节目观后感的,结果写成了一个长篇回忆录,上年纪的人可能都这样,凡事不从30年前说起就说不清楚……

我人生中最急中生智的一刻可能是6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深夜。那天我又在邻居杨丽丽家看了一晚上电视。先是杨丽丽困了上床睡觉去了,后来是她妹妹杨萍萍上床睡觉去了,后来杨爸爸杨妈妈杨奶奶全都困了上床睡觉去了。只有我,一个人,6岁的邻居小朋友,还死皮赖脸地坐在他们家客厅的小板凳上,在黑暗中看着一闪一闪的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8月13日 09:01

群体性事件: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

“群体性事件”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。年初胡锦涛“不折腾”的呼吁话音刚落,我们就目睹了贵州德江事件,江苏宿迁拆迁事件,湖北石首事件,江西南康征税事件,郑州民办教师上访事件,山东东明事件,吉林通钢事件……等等,可以说是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,按下了葫芦又泛起了瓢。

“群体性事件”未必就是坏事,公众有诉求,诉求要表达,这在现代社会再正常不过,甚至可以说它是民众权利意识觉醒的一个标志。举目四望,但凡相对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8月05日 09:58

兔子跑什么跑

兔子跑什么跑

哈利先生26岁,他有个两岁的儿子和怀孕六个月的妻子。他曾是全国篮球明星,但目前在超市里卖果皮刀。哈利开车狂奔在高速公路上。这是一个普通的郊外黄昏,他本来应该去爸妈家接儿子的,但是他突然希望明天早晨能够醒在一片白色沙滩上,于是他拐了一个弯,拐上了高速公路。哈利此刻很累,因为他在公路上迷路了,因为他开了很久还是在美国东北无穷无尽的小镇上。时间是1959年,哈利先生的外号叫兔子。

《兔子快跑》是厄普代克的兔子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8月04日 11:59

关于剑桥800周年的访谈

1. 请问您是从哪一年起在剑桥任教的?这是您第一次来到剑桥吗?

我是2007年9月到剑桥的,之前1月面试的时候来过,那次是第一次。

2. 能否描述一下您第一次去剑桥时的情形,这个学校、这个小镇给您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?

第一次到剑桥的时候还挺震动的。主要是建筑风格的问题,市中心很多中世纪建筑,还有中世纪风格的小路,窄,蜿蜒曲折,很多不能通车,只有行人和自行车,在幽暗的路灯下,再下点雨什么的,当时就觉得这个小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7月21日 15:42

《民主的细节》

《民主的细节》

我的美国政治观察系列《民主的细节》在怀胎九九八十一个月之后,终于诞生了。

购买《民主的细节》的n个理由:

1. 使您对美帝的批判更加有的放矢。

2.在公共场合手持此书会吸引大量有理想有文化异性的目光

3. 送给孩子有助于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

4. 送给老人有助于他们培养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

5. 反正也买不起钻戒送女朋友

6. 光读《环球时报》已经不能满足您日益增长的吹牛需求

7. 在参加高考、考研、公务员、托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7月21日 15:40

在黑暗中消失之前

我读过不少关于文革的回忆录,其中《牛鬼蛇神录》是最奇特的一本。不,奇特这个词不够,更确切的说法是荡气回肠。

其他回忆录大多也很好看——那个年代的故事,想不好看都难,比如梁衡的《革命之子》、杨若的《吃蜘蛛的人》、高原的《根正苗红》、徐景贤的《十年一梦》等等。但这些人的故事大多情节类似:主人公们开始如何狂热地卷入文革,后来发现无论派系如何,最终都无法逃脱革命的“绞肉机”。在革命的漩涡中挣扎时,唯一的救...

阅读全文>>